1、什么是公益?
公益是指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。“公益”為后起詞,五四運動后方才出現,其意是“公共利益”,“公益”是它的縮寫。當今社會的公益通常指的是公益事業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》所稱公益事業是指非營利的下列事項:救助災害、救濟貧困、扶助殘疾人等困難的社會群體和個人的活動;教育、科學、文化、衛生、體育事業;環境保護、社會公共設施建設;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其他社會公共和福利事業。
2、什么是慈善?
慈善應是在慈悲的心理驅動下的善舉。兩層意思,一是慈悲的心理,二是善舉?,F在慈善的含義應涉及賑災、助教、助醫、扶老助殘救孤、環保、科技文體、新農村與社區建設等領域,是民間廣泛參與的“大慈善”概念,與公益的含義和內容本質相近
3、慈善會的性質是什么?
慈善會是在民政部門注冊的社會團體,由社會各界熱心于慈善事業的團體和人士自愿組成,發動和接受國內外組織及個人自愿向慈善事業捐贈或資助財產,并進行管理和運作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公益性、非營利的社會組織,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。行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的塑造,網絡也是一個最直接和重要的途徑。
4、慈善文化進校園有什么重要意義?
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,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在中小學開展“慈善文化進校園”教育活動,把慈善理念融入教育特別是德育教育體系之中,對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內容、方法和途徑,推動青少年道德教育,培養青少年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,促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、價值觀和道德觀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。